鄭袖結局鄭袖死了嗎

鄭袖結局鄭袖死了嗎

鄭袖是楚懷王寵妃,羋蘭之母,工於心計的莒姬結交了鄭袖,楚懷王惑於鄭袖之言,保下莒姬,令得楚威後氣憤無奈,也使羋月與其弟羋戎得以在後宮生存下去。

鄭袖她也是一個工於心計,心狠手辣的女人,掩袖工饞,為了奪位爭寵可以置國家於不顧,楚懷王的昏庸,她要佔一半的奸妃之罪。曾經得寵的妃子魏美人,被鄭袖讒言所害,楚懷王將其割去鼻子,死得極為悽慘。

鄭袖,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寵妃。鄭袖姿色豔美、性格聰慧,但善妒狡黠、陰險惡毒、極有心計,深得楚懷王的寵愛。

鄭袖結局鄭袖死了嗎 第2張

一日,魏惠王送給楚懷王一名魏國美女,楚懷王很寵愛魏女,鄭袖因此而失寵,這立即引起鄭袖的嫉妒,於是她便想出一個毒計,來陷害魏女。鄭袖告訴魏女,楚懷王不喜歡她的鼻子,於是魏女見到楚懷王都要掩著鼻子,楚懷王見狀向鄭袖詢問緣故。鄭袖說魏女是討厭楚懷王身上的氣味。楚懷王大怒,命人割掉魏女的鼻子,鄭袖於是得到楚懷王的專寵。後楚懷王欲張儀求美女,鄭袖恐懼,於是以重金賄賂張儀。張儀以“遍行天下,未嘗見如此美者”以對,而作罷。鄭袖還干涉朝政,收受賄賂,放走張儀,讓楚國終至“兵挫地削,亡其六郡,身客死於秦,為天下笑。”

鄭袖結局鄭袖死了嗎 第3張

屈原與楚王妃鄭袖的暖昧關係被楚懷王知道後,促使他以政治名義放逐屈原,使人再也無法與鄭袖見面。十幾年後,楚懷王駕崩,為防止屈原與鄭袖的關係捲土重來,楚國王室遵照楚懷王的遺命,派人對屈原進行了捕殺。追殺事件的發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羅江,兵士們最終在江邊抓住了屈原,將他刺殺後裝進袋子,捆緊了之後壓上石塊投入江心,演出了一幕殘酷的歷史悲劇。

還是有百姓目擊了這一謀殺過程,但在當時的暴政下他們必須委婉地說出真相,於是導致了“端午節”的起源:在紀念另一個楚國英雄伍子胥的日子(五月初五)裡,舉行哀悼屈原的祭禮,用賽龍舟隱喻當時追殺屈原的激烈場面;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事實——糯米飯象徵著屈原的肉體,粽葉象徵著裝他的袋子,粽絲象徵著捆紮他的繩索;而把粽子投入水裡,則象徵著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。

鄭袖結局鄭袖死了嗎 第4張

對於屈原的死因,所有的史料都記載是因為他被放逐之後,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,下不能躬耕壟畝,當楚國被滅之後,憂憤過度投汨羅江自荊而用以證明這一事實的唯一證據,是他被放逐後所寫的那篇著名的詩作《懷沙》。在這首詩裡,屈原流露出要自殺的心跡,並且還暗示出自殺的方式:向汨羅江忿然一躍,去擁抱江底柔軟的泥沙。

事實真是這樣嗎?早在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,就有研究者對此提出了質疑,他們認為《懷沙》並不是屈原本人所作,而是一篇偷樑換柱的仿作,理由是《懷沙》的某些語言不符合屈原的風格。那麼,為什麼有人要偽造這樣一份屈原的自殺遺書呢?研究者認為:目的只有一個,那就是為了轉移人們的視線,以掩蓋其被謀殺的事實真相。

那麼,是誰跟屈原過不去而要痛下殺手呢?研究者經過認真分析,得出一個大膽的結論:屈原與楚懷王的寵妃鄭袖有私情,而那個接替楚懷王登上王位的頃襄王,是屈原與鄭袖的私生子。這才是屈原引來殺身之禍的根本原因。如此之說,並不是憑空猜想,而是有著讓事實成立的論據,其證據便是那篇引人注目的“湘夫人”。一些學者經過對“湘夫人”研究後發現,在文章中,屈原對這個神祕的“湘夫人”投注了異乎尋常的情感和迷戀。

鄭袖結局鄭袖死了嗎 第5張

在《湘夫人》一文中,雖然屈原使用了極其隱晦的曲筆,來描寫和讚美這位使他無比鍾愛的“湘夫人”,但還是露出了令人生疑的蛛絲馬跡。

其一:通過屈原謙卑的態度判斷,“湘夫人”擁有很高的地位,而且超過了屈原本人,很可能是一個王室成員;其二:“湘夫人”有著驚人的美貌;其三:“湘夫人” 是位已經出嫁的、受道德禮教制約的女人,她不能與屈原公開見面,而只能跑到荒郊野外與其祕密幽會;其四:標題“湘夫人”中的“湘”代表楚國,“夫人”就是妻子。對照王宮裡的所有有身份的女人,符合“湘夫人”這四個特徵的只有楚懷王的寵妃鄭袖。

有道是: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為。儘管屈原在文章中,非常小心地採用了較為隱晦的筆墨,來描寫心中那個女神,但是,他還是沒能騙過楚懷王的眼睛。楚懷王堅定不移地認為,文中的 “湘夫人”就是自己的寵妃鄭袖。堂堂一國之君,豈能容忍自己的女人被他人攬入懷中。憤怒的楚懷王將屈原放逐到了遙遠的南方,使這對苦命鴛鴦永世不得相見。

時光荏苒,十幾年之後,即公元前296年,楚懷王在秦國病逝,秦國把遺體送還了楚國,“楚人皆憐之,如悲親戚”。楚人正式立太子為王,是為頃襄王。耐人尋味的是,心灰意冷的屈原聞聽此訊後卻由不住的歡欣鼓舞、心喜若狂。人們不曾會問:一個被罷官流放的人,一個與政治完全脫離關係的人,屈原對這事為什麼會如此敏感而興奮呢?只有一種解釋:屈原相信他的老情人“湘夫人”會想盡辦法說服頃襄王,讓他這個真正的父親重返京城,再握權柄。然而,屈原高興的太早了,他的那些政敵們不會輕易讓他這個潛在的危險人物東山再起。政敵們想盡辦法封鎖訊息,不讓頃襄王知道自己的身世,並立即派出刺客,追殺屈原。於是,汨羅江上上演了一出殘酷的悲劇:刺客們如狼似虎,乘龍舟追殺屈原,屈原則乘另一龍舟倉慌逃跑,一個文人怎能逃過那些武藝高強的刺客的追殺。

屈原被逮住後,刺客們毫不猶豫地將屈原裝入麻袋,用繩索捆了,拋入了波浪滾滾的汨羅江。隨後,政敵們又炮製了那篇屈原的自殺遺書《懷沙》,在全國各地散發,捏造了屈原自殺的輿論。

儘管政敵們煞費苦心地製造了種種假相,但是,紙裡包不住火,當時有不少人還是知道屈原被謀害的事實真相,然而,由於恐懼,由於怕引火燒身,他們不敢直接了當地說出,於是便想出了每年在屈原遇害的那天舉行祭典活動。用賽龍舟來隱喻當時追逐與逃亡的激烈場景,用包粽子來隱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慘結局。其中,米餡象徵屈原的身體,粽葉象徵裝他的麻袋,外面的粽絲象徵捆紮他的繩索,而將粽子投入水中,則象徵屈原被人投江淹死的真相。

我們再看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,同樣暗含著非同尋常的意義:“端”就是端正、澄清的意思;“午”就是“忤”的通假字,指違反真相的謊言。有此可見,端午節就是一個澄清謊言的日子,一個讓後人有機會重演和目睹屈原遇害時的情景的日子。

此外,吳鬱芳先生也曾撰文,列舉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史實,深入考證後指出:“否定屈原自殺,但不否定其‘自沉’。”吳先生這裡所說的“自沉”,指的是“賜死”的一種。而“賜死”是古代君對臣經常使用的刑罰手段,只是所“賜”的死法不同罷了。屈原正是由於某種原因觸怒了龍顏,才使的楚王下達了對其“賜死沉江的命令”。

兩千多年過去了,一代英豪屈原的真正死因恐怕再也沒有人能夠說清,只有那唯一能夠見證歷史真相的汨羅江水,一如既往地滾滾流淌著,用人類不懂的語言訴說著當年的那場悲劇。

鄭袖結局鄭袖死了嗎 第6張

羋月傳眾位主演的面紗也一一揭曉。作為備受矚目的角色之一,袁志博曾一度被推到風口浪尖上。好在袁志博是一位戲路寬闊、可塑性很強的優秀演員,她憑藉著不俗的演技贏得了導演和編劇的認可。尤其是編劇王小平女士,對袁志博的賞識之情溢於言表,她在微博裡這樣寫道:“當初有人對我們的‘鄭袖’有異議,說鄭袖風騷絕代,袁志博能行嗎?成片即將播出,我們的鄭袖也要揭開蓋頭了。凡看過片子的人都說,袁志博真難得,演出了一個與過去影視作品中鄭袖都不同的別樣的鄭袖。她對人物把握由裡及外,風騷滲透在骨頭裡。”